close

最近剛好在網路上看到一個節目

 

名稱叫做「請你跟我這樣過」,是一個類似訪談節目

 

專門討論有關於小孩或是一般家庭會關注的問題,並請到專家來給大家做解釋

 

例如健康、飲食、小孩教育或夫妻問題等等

 

當中讓我比較有興趣的是關於嬰兒或小孩教育

 

因為我現在一直處在一個認識自己的生涯規劃當中

 

於是我除了對於現在自我的個性及潛意識的想法要有所認知外

 

對於小時候的我也該有所反思

 

根據這麼多集專家的理論都說明小孩子的行為與父母給與的教育都會影響長大後的行為

 

這就是很簡單的「因」與「果」

 

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

 

就我記憶中,我小時候就是一個「完美主義」的孩子

 

但事實上是父母因為我是長子

 

給予我相當大的期待

 

加上我算是個乖巧的孩子(因為父母都告訴我長子就是要成熟,不可幼稚)

 

於是我的小時候就生活在父母給我的規劃當中

 

這當中當然有好有壞

 

父母給我規定了嚴格的生活守則讓我至少不會隨隨便便去做違法的事

 

但是也是因為父母讓我獨立判斷的事情不多,造成我沒有什麼主見

 

好像都可以,其實很「隨便」

 

變成「好好先生」,想討好任何人

 

不讓自己有挫敗的機會

 

加上父母名義上為「民主開放」,事實上則是過分寵愛

 

於是乎我不知道什麼叫做失敗的滋味

 

也不想要失敗的滋味

 

事事都想拿第一(沒有第一至少也要前幾)

 

競爭心強烈卻輸不起

 

卻有時會讓自己在較弱的領域失去自信與興趣

 

所有的「興趣」好像都是父母或周遭人的興趣

 

讓自己真正感到「啊!就是這個了」的領域都沒有

 

人生在迷茫時沒法快速尋找方向

 

漸漸的我就成為了一個感覺人人好卻又在人際上僅止於此(無法與朋友有更深的互動)

 

對於自己的人生目標感到迷茫失落與無助

 

挫折來的太慢(直到考大學才第一次發現自己與「失敗」有連結)

 

個性上帶點驕傲又是個草莓族

 

總之就我原本所認知到「成功要素」完完全全與這相反

 

套點難聽的話就是個「廢物」

 

當然我父母給我的也有好的地方

 

像是會自我反省(要發現問題才有機會自我反省)、

 

謙遜(不過容易加深沒主見個性的程度)、

 

......等等,不過這邊我不多談這個

 

對於自己不自知的缺點才是真正要去面對的地方

 

既然我自己都發覺了這些問題

 

就有辦法改變

 

就像最近看了一本不錯的書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未來不必跟過去一樣,如果一樣就代表你的想法與做法都跟過去沒有兩樣。」

 

如果知道自己的缺點還不去改,那我不就承認自己像個廢物了嘛

 

人無完人,但不代表人可以無視於自己的缺點

 

考大學失利加上四年後的這次研究所失利

 

讓我感恩的是,在我學生時代快結束時能經歷到過去所缺少的

 

那種「失敗」的感覺

 

失敗、挫折等等詞彙是我小時候看書、看電視常會看到的

 

但我不知道的是那種感覺到底是什麼

 

過去的我不想要,也愛面子,不能要

 

到現在,當我付出了努力而收回的果實不盡人意

 

那種痛苦是無法用筆墨形容

 

更重要的是讓我認清事實,也明白一句話的真諦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

 

這句話真是太棒了!

 

所以我找是失敗的原因,再次想拼下去

 

我不當草莓族,我要對自己負責

 

人生的路本來就是要自己走

 

父母、老師無法教導我們失敗

 

只有自己體驗,而且是一定要體驗

 

至於其他從小因父母的價值觀使現在有的不好的習慣與個性

 

我想也能用這種態度一一克服

 

人是要改變的,人是要越來越成熟的

 

我期待著有一天我能擺脫現在「廢物」的形象

 

往那些我羨慕且期盼的生命那條方向大步大步的往前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cmoto85214 的頭像
    micmoto85214

    Be WATER, My Friend!

    micmoto85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